中国创新势在必行

阅读:3171 时间:2017-07-22 00:14:04 A+ A-

2017-06-26 (转自麦肯锡咨询) 求正改善


    导读

        中国经济的创新水平如何?中国需要达到怎样的创新水平,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跻身发达经济体的行列?这是在中国国内和世界各地引发激烈辩论的话题。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创新的四种原型,并发现在不同行业中创新所需的各项要素。


        中国经济的创新程度如何?从表面来看,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按传统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并有潜力坐上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宝座。2014年,中国研发投资近200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从绝对值来看,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工程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每年超过120万名——位居全球第一。2013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达825,000多件,超过美国(约570,000件),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

        这些指标是否是评估中国创新优势的最佳指标呢?我们对“微观”活动——流程、产品、营销和组织架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其结果令人喜忧参半:世界一流的商业领导和投资尚未见成效。在我们看来,需要采用一种更精细化、差异化的方法来确定中国是否正在由“汲取创新”——吸收并调整技术、最佳实践和知识——转变为领导创新,并且进行这种转型至关重要。中国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要务,否则,可能很难创造出高附加值和高效率的工作岗位,来支撑其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


        尽管本文开头的数字非常惊人,但创新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按多要素生产率衡量)近年来有所减少。从1990年到2010年,多要素生产率贡献了40-48%的GDP增长。而过去5年间,多要素生产率仅仅贡献了30%的GDP增长,或相当于每年GDP增长的2.4个百分点——自1980年左右以来的最低水平。从现在起到2025年,为了将GDP年增长维持在5.5-6.5%的水平,中国需要让多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35-50%(2-3个百分点)。


        创新对于创造高附加值和高收入的就业机会也至关重要。随着城市化持续推进,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城市人口将再增加1亿。这意味着每年需要1000万个城镇就业机会,而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却在不断减少。


        评估创新的传统方法包括对国家创新容量和进行创新的企业实体进行评估。但在本研究中,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分析创新的4种原型,并发现在不同行业中创新所需的各项要素。我们首先分析了30多个行业,试图了解创新如何产生、创新的驱动因素以及创新是如何决定企业成败的。在本次分析中,我们分析了已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各类创新,从纯粹的科学发现到工程类突破、新业务模式和效率提升。我们所发现的四种创新原型均需要不同程度的研发密集度、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和资本/劳动力密集度。


  • 客户中心型创新是指通过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来解决消费者的问题。采用此类创新的行业包括电器、手机和智能手机、互联网零售业和消费性包装产品。这些行业的特点为营销投入高度密集(通常为销售额的3-10%左右),开发周期短于1到2年。


  • 效率驱动型创新主要指通过改进流程来降低成本、缩短时间和提高质量。效率驱动型创新的行业包括纺织、电气设备和太阳能电池板,其中太阳能电池板行业具有高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力密集度。


  • 工程技术型创新是指通过整合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技术来设计开发新产品。进行此类创新的行业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和电信设备。这些行业的研发密集度通常是中到高的水平,通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3-13%,产品生命周期为5-10年,甚至更长。


  • 科学研究型创新是指通过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来开发新产品。采用此类创新方法的行业包括制药、生物科技和半导体设计。这些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重可能为15-33%,将一项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可能需要长达10-15年的时间。


  • 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在于,具有独特活力的巨大消费者市场、无与伦比的制造生态系统以及政府愿意投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工程项目。但中国仍在某些工程技术方面(如汽车)和在科学研究方面(从生物科技到材料)落后于发达国家。


        通过更好地了解创新模式,中国的企业领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更有效地集中力量,推动创新,在现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政策,支持4大基本类型的行业创新。由此,中国将继续发展成为更加成熟、卓有成效的创新型经济体,甚至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典范。

 

1500539196786965.jpg

0.gif



分享到: 0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初级智造资讯中心专家团队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市莲路胜龙商务大厦5楼 电话:020-22098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