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授课时间 |
1 天,6小时/天 |
授课对象 |
外企私企、央企国企管理层,不建议普通员工学习。它更适合企业管理层学习,最好针对知识层面较高的竞争性国企,比如银行、邮政、移动、保险等。心理类课程毕竟需要过硬的理论思想,学习者的认知水准会影响对课程的吸纳。 |
授课方式 |
讲解+工具+方法+训练+点评 |
课程背景
敬业度从哪三个方面体现?
据《中国青年报》载,全球知名调查公司盖洛普咨询公司发布2014年对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敬业员工比例为13%,中国敬业员工只有6%。处于全球垫底水平。
1.敬业度是员工为企业的成功做出贡献的意愿、能力和行动。敬业度高,工作就有激情,就能致力于企业的目标,长期与组织并肩作战。
2.敬业度是员工幸福指数的表征。敬业度越高,说明员工工作快乐、员工精神满足,也能佐证员工的幸福感。相反,敬业度低,应付工作和消极怠工严重,甚至处于工作情感枯竭状态。何来幸福感?
3.敬业度也是管理层自我管理水平的直接反映。谁见过全球著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大都不敬业呢?
所以,敬业度排名垫底,证明中国企业管理存在“短板”,特别是管理者心理活力、岗位专注力、承诺奉献三方面亟待提高。
课程开发的心理学意义:
过去,我们老是研究职业倦怠、工作枯竭和“职业高原”现象,越研究问题越严重。是不是思维导向出了问题呢?
我们以前习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教,较少思考在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丰富复杂的人性、个体的思维模式及情感偏好。
职业倦怠的概念1974年由美国心理学界提出。42年了,今天,企业界、学术界更倾向于“工作投入”这一概念,其关键词是:活力、专注、奉献。目的是塑造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属于心理资本增值(PCA)范畴。
工作投入,也叫工作卷入,也称敬业度。属于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和积极心理学研究开发领域。
工作投入比“职业倦怠”“工作枯竭”等概念的切入口更积极、更正向、层次更高,也更能被员工接纳。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态激励课,它有心理科学研究成果支撑,有心理测评和绩效评估对比数据,可以建立长效机制。
课程目标
1.了解职业倦怠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对于倦怠应辩证认知,以提示管理者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企业变革与市场态势。
2.落实五套行动建议,预防职业倦怠。使管理者减少抱怨情绪,更加投入和享受本职工作,对客户更用心,对组织更忠诚,业绩更好,自我平衡感和自我悦纳感更高,保持活力、专注、奉献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3.学到营造职场幸福感的六项激励艺术,反过来更好地推动工作投入、创造性与敬业度。并通过塑造管理者的主观幸福感,继而帮助员工进行自我塑造。
课程大纲
又名:《职业倦怠与工作持续投入》《管理者自我心理激励》
学员人数:40人-50人最佳
第一讲:为什么要倡导工作投入?
一、预防职业倦怠的必要性
二、如何防止成为“橡皮人?
三、防止健康状况出现偏差
案例:《小张为何成为老张?》
测试:盖洛普工作投入测试
第二讲:如何保持积极工作的投入感?
一、工作持续投入,个人能做什么?
1.价值认同+开发意义
2.综合目标+潜质激发
3.专注聚焦+高峰体验
4.平衡关系+家庭经营
5.鼓励庆贺+美美与共
游戏环节:掼蛋
二、工作持续投入,组织要做什么?
1.正能量文化场构建
2.压力感与绩效平衡感干预模型
3.制定EAP服务计划
案例:《他如何成为世界级专家的?》
第三讲:如何提升管理者和员工整体心理满意感?
一、为什么要构建健康型组织?
二、幸福与痛苦的适应比对
1.极端的事物
2.变动的事物
3.精神的事物
三、改变可控心理变量提升管理满意度的激励艺术
1.金钱最大化≠心理满意最大化
2.选择多≠快乐多
3.小奖不如不奖
4.小罚不如不罚
5.大中见小不如小中见大
6.好事有选择不如没选择……
四、幸福组织的关联因素与行动建议
1.成功≠幸福;幸福≠快乐
2.幸福组织建构PERMA模型
3.职场幸福管理与10项建议行动
第四讲:总结——建造持续工作热情的“加油站”
导师推荐?——课后延伸参考书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