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是企业实现智能制造途中绕不过的“坎”
求正简介
本公司(广州求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华南地区较为知名的实战类咨询、培训服务商。公司由60多名经验丰富的资深实战专家及实力派培训师、咨询师合伙人组成。主要为企业提供精益战略、精益运营服务等咨询服务,包括精益变革、运营、各类精益工具训练导入、组织文化、卓越班组、各类改善系统等方面的工作。求正改善始终坚持以TPS核心之“改善”为魂,并结合“精益求精、正直诚信”的运营规则,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努力打造中国一流的咨询服务平台,成为中国企业最信赖的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明确指明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现代先进制造业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各个地方政府加大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制造业企业积极转型升级,迈向智能制造,我国智能制造前进脚步持续加快。
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作为长期身处企业现场,为企业传递先进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实践者,不得不在这份热潮上泼一盆冷水。从多年来我接触的企业来看,中国的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工业1.0到工业2.0之间,只有少数企业处于工业2.0到工业3.0之间,在杂乱的流程上面搞自动化,在落后的的管理上搞信息化、智能化,那都是行不通的。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在“第十五届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上曾指出,“智能制造是很好,但并不能代替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本身。精益生产和质量工程才是智能制造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生产是粗放型的,那就没办法搞智能制造,所以首先要精益生产。”
为什么精益生产是实现智能制造绕不过去的坎?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1、精益是数字化、智能化的根基
精益对生产中的过度生产、等待、搬运、过度加工、库存、缺陷返工、走动、人才浪费进行聚焦,并且提出诸多办法予以消除,精益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各种量化方法、工具,例如KPI、OEE、TPM、RCA、5S、目视化管理、看板等,这些使得工厂成为一个可以被量化、可视化、透明化的工厂。而数字化就是基于“量化管理”的管理科学思想,正是由于精益提供的可量化的数据,数字化才能得以实现。
而智能工厂的性能指标要求也是基于精益的可量化而定义的。在引进智能设备之前,需要从精益的角度,对现场进行布局,重新梳理工艺流程,整理和收集生产信息和数据,才能匹配智能设备的性能,实现工厂智能化。因此,在没有通过精益的角度去考虑引进先进设备的必要性和布局的合理性,建设的智能工厂将是空中楼阁,未来必将后患无穷。
2、智能制造是精益生产的终极形态
作为企业,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根本的经营目标: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来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而精益生产就是通过研发、制造、质量、供应链上的管理,从质量、成本、效率上实现“快速反应”,来响应客户需求,达到定制化、个性化制造。对于企业来说,精益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发展阶段必须经历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由之路。而智能制造是精益生产的终极形态,是将精益生产的技术、方法进行固化,从而实现智能化,是更快更好地消除浪费,降低成本的助推器。我们一定不要从战略上将两者摆错了位置,如果本末倒置,将会导致企业内部机能和管理发育不良,后期将很难补救和挽回。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架飞机,那么精益管理就好比通向未来的飞机发动机,而智能制造就是这架飞机的翅膀。智能制造可以为精益管理提供足够的保证,从而助飞企业发展,把生产过程中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把以前困难的变得简单,把以前没有的变得可以实现!所以,我要认清实现智能制造必须要经历精益改善之路,精益才是生产的效率、质量源泉。
3、“人”是企业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的根本
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这个过程中,人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整个制造过程中,从精益的持续改善、到自动化控制的机器设计、信息化乃至智能化的学习等,这些都将依赖于人的智慧,传输成为“标准”、“规范”、可重用的信息,并能不断学习升级,用于最终的优化决策。因此,不仅设备、技术是企业的资源,人的智慧和经验更是至关重要的资源。
如果把企业比作飞机,那么管理者们都有机会成为驾驶员,企业将走向何处,人是决定因素。而精益恰恰提倡的就是造物之前先造人,以人为本,通过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调动员工的智慧来改善身边的工作,挑战更高效高质高速的目标。最终让改善成果在QCD(品质,成本,效率交付)上落地,进一步追求人的落地,最终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只有持续不断地改善,通过做事育人,让每个人都有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理念,才能实现全员参与的自主改善氛围,形成不可逆转的企业文化。因此,要让人员的改善素质达到精益水平,那么我们在全员改善全员精益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制造就容易很多。
个人认为,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和国家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制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势在必行。但是,我国企业必须认清现状,脚踏实地,从精益生产入手,打好基础,不应狂热追捧和效仿智能制造,也不应为了拿到国家政策补助,盲目引进所谓高端制造设备,更不要企图走捷径,跨国精益生产一夜之间成为先进的智能制造企业。要知道,这关乎企业长久的存亡,而非一时之潮流热度,也非短期之政策红利。
2024-08-27
2024-08-14
2024-08-14
2024-08-14
2021-01-11
2020-12-07
2020-09-21
2020-09-21
2020-09-21
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