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
在线咨询注:此课程内容又营才库专业讲师所设计的标准课程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客户企业的培训需求和实际情况,义务为客户做出响应的调整。
最近,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做了两件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是今年4月在2017年度致股东信中提出“Day 1”,要求亚马逊员工时刻保持创业第一天的初心。二是斥资137亿美元收购近40年历史的主打有机健康食品的高端连锁超市全食(Whole Foods),震动了全球电商和零售业。我认为,第二件事其实体现和秉承了贝佐斯一贯的“Day 1”思维。
“不要变成‘Day 2 公司’… 一旦进入‘第二天’,你就会停滞、倒退,最终走向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每天当作‘第一天’来看待。”在贝佐斯看来, 如果公司处于“第二天”的状态,就会转而专注于修缮流程而不是以结果导向做判断。他表示,亚马逊必须“紧跟外部潮流”(近来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以及“高速决策”,以免变成“Day 2 公司”。
贝佐斯说:“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领导和员工都愿意‘保留己见,服从大局'。事实上,想要说服每个人达成一致意见,只会让企业陷入瘫痪。应该让每个人说出看法,然后通盘考虑制定行动方案。”
贝佐斯的思考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接触过的很多中国公司,从知名大型集团到互联网初创企业,都保持着“Day 1”的初心。
中国市场的变化之快实属鲜见,竞争如此激烈,利润率如此微薄,变革与创新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将“Day 1”作为常规思维状态而非独特情形。
据我观察,中国企业的“Day 1”思维主要来自以下6个方面的动力:
1.好创意会被快速复制
在中国,你会发现全世界最残酷的竞争。如果你有了一个不错的创意,马上就会出现50家“跟风者”,而且比你还便宜。在我们与中国企业家广泛交流后发现,很多企业不仅仅是市场的参与者,同时还是塑造者。要塑造市场,每一天必须是新的开始。
2.计划周期被压缩
在中国,商业周期非常短。两到三年就会发生颠覆性变化。企业非常清楚,过去五年的成功做法并不能确保未来五年还能奏效。
平安是中国最大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之一,拥有超过130万名员工和销售代理。董事长马明哲最近表示,他不会再花时间做3年计划了。即使只是做18个月的计划,至少也需要6个月后做些修改和更新。在中国,变化来得太快,企业不得不将计划周期压缩至几个月内。
3.“Day 1”不局限于互联网领域
中国互联网公司努力保持着“第一天”的心态和活力,这或许在你意料之中。但还有很多其他“Day 1 公司”。变化如此之快,你需要时刻做好准备。
房地产、零售、金融服务、消费品…,几乎每一个传统行业都不乏积极寻找“下一个风口” 的公司。
以万达为例。在过去三年,万达从房地产开发商变身成为多业务、多品类的全球综合性集团。向“轻资本”业务模式的转变,在全球各地频频收购,种种举动出人意料。
数次转型之后,平安已从一家传统保险服务提供商转变为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近来,平安花大力气投资于互联网、数据分析以及医疗健康。
4.中国不再只是“创新海绵”
就在不久之前,中国还在向西方同行借鉴灵感和“最佳做法”。然而,如今情况开始反转。
最近,我们邀请了一些全球最受推崇公司的高管组团来华实地感受创新。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令这些高管惊讶不已。一家全球领先金融服务机构的高管在参观了几家中国公司后跟我说:“刚才看到的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未来数字化经济对传统银行的影响,这实在太可怕了。”
5.政府力助企业回到“第一天”
尽管大部分创新是由敏捷、灵活的民营企业所主导的,但是政府正在努力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回到创立之初的“第一天”。
从“互联网+”政策到把中国建设成为全球科技领袖,从“中国制造2025”战略到发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中国政府正在将大量的人力、智力和资本等各种资源投入新技术与新举措,希望跻身于全球最创新和科技最领先的国家之列。
至于目前缺乏或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自主研发的技术,全球并购是好办法。未来几年将涌现出更多的跨境并购交易,包括中国企业不具备但希望引进的技术。
6.对“第一天”的认识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差距
并不是所有中国企业都能形成“第一天”的思维模式。一大批历史悠久的老牌企业仍须克服官僚主义和惰性,许多国有企业仍须努力转型,还有大量的B2B企业被过时的商业模式与流程所拖累。在极具竞争力的、积极进取的企业和落后企业之间,鸿沟正迅速拉大。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并非“有”和“没有”的区别,而是能否理解“Day 1”的差距。
贝佐斯的“Day 1” 无疑是正确的,而借用它来描述中国市场——与全球其他市场相比——尤为贴切。因为在于中国,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